张博远

专注

《启示录》是目前看过的讲产品经理最好的一本书。顾名思义,启示录就是作者从实战工作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一条条的启示,每条启示都非常精彩!但美中不足的是例子不够详尽具体。 
   
  大陆有本书叫做《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》,我并没有看过,但是《启示录》中作者对于产品要求非常高,作者认为可行、可用、有价值、用户体验好的产品才算得上产品,而对产品经理的要求也很高: 
   
  个人素质:对产品有热情,用户立场,智力,职业操守; 
  态度:正直、信心; 
  技能:沟通技能,运用技术的能力,注意力,时间管理,商业技能。 
   
  作者认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绝经理必须具体以上11方面的能力,而且作者直言不讳的是:技术可以学习,但有些素质却很难培养,说白了,做产品是要靠一些天赋的。 但是作者坦言,在以上11方面都厉害的人少之又少,作者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标准。
   
  在IT圈混久了,人人都觉得自己是产品经理,有一个想法就觉得自己很牛逼。但是从想法到产品,这中间要通过层层关卡,每一步关卡需要的工具/方法/技能都不同。 
   
  由想法到产品,大致经过11层关卡,如下: 
   
  想法->有谱想法:用敏感性初步验证 
  有谱想法->靠谱想法:用九大问题详细验证 
  靠谱想法->可行靠谱想法:请技术人员进行可行性验证 
  可行靠谱想法->有价值的可行的靠谱想法: 请特约用户进行价值验证 
   
  有价值/可行/靠谱想法->原型图:自己动手画出来 
  原型图->UI界面:请视觉设计师转化为高保真原型 
  UI界面->可交互的高保真原型:请交互设计师让原型「活」起来 
  可交互高保真原型->可行/可交互/高保真原型:请技术人员测试可行性 
  可行/可交互/高保真原型->修改后的高保真原型:请特约用户测试价值、可用性 
   
  修改后的高保真原型->基本产品:请技术人员进行开发 
  基本产品->产品:让主流用户使用基本产品,迅速响应,调整产品 
   
   
  以上11关卡分为三大阶段:想法,原型,产品。 
   
  第一关卡:敏感性,这个要靠产品经理的感觉,用户立场,对需求的把握,对人性的洞察。很多想法会死在第一关卡。 
  第二关卡:九大问题。这九个问题从各个方面对想法再次验证,九大问题包括: 
  产品要解决什么问题? 
  为谁解决问题? 
  市场规模有多大? 
  怎样判断产品的成功与否? 
  有哪些同类产品? 
  为什么我们最适合做? 
  如何推向市场? 
  时机对吗? 
  这个产品的约束因素和限制条件是什么? 
   
  如果这九个问题都能有很好的回答,那个这个想法就算是靠谱想法了。 
  但还有一个问题:投入产出比。有一些事情,有需求,市场规模大,也没有人做,我们能做,但只有一个问题:要投入十年之功,才会有产出,这是做慈善,不是做产品。 
   
  第三关卡:可行性验证。以上的九大问题基本上针对的为谁解决什么问题,但没有说的是:如何解决?解决方案是什么?或者产品经理心里大概有个笼统的想法,但技术上是否可行,还要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进行沟通,让他们来评估。 
  第四关卡:价值验证。到目前止,以上都是自己在YY,或者拉上他人一起YY。有多少人在心中呼喊过:「我这都是为了你啊,都是为你好啊 你这个没良心的!!」可是,人家就是不需要,不care,不感冒。所以在这一步,产品经理要邀请特约用户进行价值验证,也就是说:问问用户,他们需不需要。 
  但是「用户」二字说说容易 ,这里边的门道多了去了。 
  第一、哪个用户?哪些用户?答曰:核心/主流目标用户。 
  第二、这些主流用户不止一人,甚至千千万,那找谁?用人物角色方法将用户分类,每一类寻找一个或多个符合的用户,建立长期关系,即特约用户。 
  第三、技术发烧友,极客,产品尝鲜者不能作为特约用户。因为这些人不是主流用户。 
  第四、必须是真实的,真正的主流用户中挑选出来的。 
  第五、最好是积极、活跃乐于分享的。这样他们才能成为产品的种子用户,向外口碑传播。 
  第六、用户不了解自己。苏格拉底说:认识你自己。两千多年了,你认识了你自己吗?你认清了你自己吗?用户未必了解自己,用户嘴上说喜欢的东西,未必就真的喜欢,未必在行动上也喜欢,不是说用户虚伪,而是人的本性使然。 
   
  对了,如果找不到符合条件的特约用户,或者非常艰难的才找到一个,说明不用往下走了,到此为止吧。这个想法没戏。 
   
  第五关卡:动手画草图。 
  经过了四道关卡的「想法」要落实到纸面上,书面上。但同一样的想法,不同人会画出千差万别的草图来。如何把这个图画好? 这里的门道也特别好。 
  第一、实现模型 v.s. 心理模型。 
  第二、了解目标用户的习惯。 
  第三、用户的喜好,性格,对什么热衷,以什么厌弃。 
  第四、你的产品要解决的问题,目标用户现在/过去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?什么工具?什么途径? 
   
  第六关卡:设计UI界面。草图画好之后,请视觉设计师做UI界面,前一步做的越好,这一步做起来越轻松。这里涉及,一,对美的把握,二,这个美要与实际内容相结合,要反应出产品的内在。俗话说:以貌取人。如果 
  一个御姐打扮的看起来像萝莉,那么这个挺奇怪的,甚至挺吓人的,御姐和萝莉没有好坏、高下之分,御姐萝莉,各有所爱。 
   
  第七关卡:做demo,做出可交互的高保真原型。之所要高保真,就是要高度模拟,为的是下一关的时候让用户更加「真实」的感受产品,试用产品。之所以要可交互,还是要让用户感觉到「真实」,不用能的东西,当然是模型,是假的。而且用户如果只是看,看了之再说,那么这个多少会不客观,如果用户真正进行操作,那么产品经理可以从用户的操作中,每一步操作的心理反应,情绪反应都能观察的一清二楚。 
  那么,如果做好交互?交互不是《启示录》的重点,讲交互设计的书也有很多《交互设计精髓》《交互设计之路》《简约至上》等等讲的很详细。 
  第八关卡:可行性测试。这里同第三关卡「可行性验证」不同,第三关卡只是大致的地想法进行验证,而到了第八关卡,是详细的可行性验证。在这一步,之前的原型可能要修改,交互方式可能要调整等等。 
  第七和第八关卡可以同时进行。 
  第九关卡:价值/可用性验证。这一关卡,再次请出特约用户,让他们的「用一用」产品,看他们的使用,他们的反应,这一步会有很大收获,根据用户的反馈,操作再进行原型的调整和修改。 
  第十关卡:开发。走过了前边的九个关卡,非常不容易 ,那么第十关卡呢?有人可能觉得现在的程序员有很多,这个应该没问题,实则不然。 
  第一,找不到人。在在大公司里,科层制很死板,如果这个想法打动了领导,打动了老板,那么老板多半会安排技术人员来全力支持,但是在小公司,甚至创业公司那就不一定了。
  第二、找到的人是哪个水平?吴军在《浪潮之颠》中把技术人员分为四个等级,第一等级的水平是第二等级的十倍,第二等级的水平是第三等级的十倍,如此类推。所以, 开发人员的水平不同,开发的产品的质量,进度相差千里。 
  第三、找到的人是否与你有共同的价值观?是否合得来? 
  如果产品经理和研发有默契,那么开发产品非常顺畅,如果互不相识,甚至是外包团队,那沟通起来就是相当大的成本。 
  第四、开发人员会不会开发了一半就不干了? 
  这个也非常常见,因为利益分配不明,利益分配不满(一开始满意,后来觉得自己干活多 回报少不满意),因为公司调整,因为个人原因(离职、到别的城市发展),都有可能干了一半就不干了。而如果再找其他人接着开发,工作交接,新的沟通,新的磨合,也会花不少时间。 
  第十一关卡:产品上市,伺机而动。产品开发完了,就万事大吉了?完全不是,产品上市之后的1周-1个月的时间里,作者称为快速响应阶段。就像是刚刚研制出的鼠粮,把他们洒向老鼠窝附近,然后远远的观察, 看看老鼠们有什么反应,看多少老鼠吃,吃的时候会不会抱怨,会不会告诉别的老鼠邀请一同来吃,会不会带回鼠窝留着慢慢吃。是的,在这一步,用户就是小白鼠。这里的用户不是之前的精挑细选的特约用户,而是真正市场上的主流用户,这一步是真正考验产品的时候,这时产品经理、视觉设计师,交互设计师,开发人员,市场人员要全体待命,随时调整产品,在这一步往往有非常大的收获,根据用户反馈,根据数据反馈,对产品进行调整,这一步之后,才成为了「产品」。 

所以,并非 人人都是产品经理。


还有两个问题:

第一、书中讲到的方法和原则 ,只在在一个领导正常、团队氛围正常的环境里才能实施,才能施展。

第二、我梳理的这条线的起点是想法,书中提到想法的来源有很多,高管意见,销售点子,用户反馈,产品团队,但是中国互联网环境之下点子多为极不靠谱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评论(4)
热度(53)
©张博远 | Powered by LOFTER